对市政协第十四届二次会议第181号提案的答复
“十三五”期间,我市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率达到100%。“十四五”开局以来,我市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整体布局,科学规划,合理设置调整。2021年,全市建设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94个,同时对原有中心进行一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一个标准化发热哨点诊室的“1+1”双达标提升改造,基本实现了“一个片区(街道)、社区分别设置一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全覆盖目标,全市基层卫生服务“网底”得到强化。
2022 年11月12日,市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下发工作通知,恢复全市四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正常医疗服务功能;严格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基本药物足量供应和合理使用。根据国家联防联控机制工作要求,2023年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已按照要求执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已经恢复至2020年前正常状态。我市持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国家推荐药品清单,积极储备对症治疗药物、抗原检测试剂等医疗资源,并加强血氧监测、氧疗服务,提高基层提供基本诊疗和健康监测服务能力。各区(县)通过组建巡回医疗队、增设临时医疗服务点,加密医疗服务覆盖网络,促进医疗服务走入社区、走近居民,提升基层医疗服务可及性。
我市在经开区、达坂城区、米东区、乌鲁木齐县构建了6个医共体单位,以区(县)级公立医院为牵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成员单位构建县、乡、村上下紧密联动的区(县)医疗服务体系。在医共体单位内有效整合医疗资源,通过包联支持形式,建立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与二级以上医院网格化联系。截至目前各医共体上级医院共选派63名专业技术骨干下派到下级基层医疗机构驻点出诊指导,促进优质医疗服务下沉基层。健全完善医联体、医共体内的转诊机制,优化转诊流程,全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配备了至少1辆转运车辆,充分发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作用,落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将社区专干(包户)、区(县)级药师团队编入家庭医生团队,加入社区居民群,向居民公布联系电话,实现签约服务网格化全覆盖,全市建立家庭医生团队1017个,包含2989名医护公卫人员,308名药师,813名社区专干(包户),以患者需求和利益为导向,指导居民在基层首诊、有序转诊,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健康管理服务。
开办: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主办: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中心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