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先锋㉚丨花城街:“两热”防控中的先锋力量
广州市进入高温多雨季节,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防控进入关键期。花都区花城街各村居迅速行动,将爱国卫生行动和防“两热”相结合,用实际行动构筑起守护群众健康的有效屏障。在这场持久战中,一个个鲜活的身影挺身而出,他们或在暴雨中穿梭,或在烈日下奔走,用责任与担当书写着动人的故事。
社区病例信息确认后,社区党组织书记潘思屏第一时间紧急召集社区骨干,当晚成立应急指挥部,部署防控工作,并迅速组织力量摸清辖区人员底册和疫情潜在风险点,为精准防控奠定基础。
作为“主心骨”,她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防控第一天就聚合工作组、党员志愿者、社区医院、共建单位、城司等多方力量,共同开展地毯式搜索和清理,重点清理社区卫生死角、积水容器等蚊媒孳生地,从源头切断传播途径。
为确保防控数据精准到人,她还带领团队全员全天开展上门入户调查,分别在早上、下午、晚上三个时段将核心区和警戒区充分摸查了一遍,完成1200余户的摸排工作。35℃的持续高温,工作人员都浑身湿透、腿脚酸痛,“不过书记带头坚守,群众支持认可,我们也觉得值了。”
“各网格注意,风险区域图划定完毕,即刻启动分级管控!”8月13日晚10点,杜鹃社区办公室内,怀孕8个月的“两热”防控数据员李海剑敲下最后一个回车键,屏幕上的风险区域图清晰标注着核心区、警戒区共14个网格点防控作战图。作为社区防控数据员,从当天下午4点接到首例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报告起,连续6小时坚守岗位,用精准数据为居民筑牢“防蚊墙”。
风险区域划定是关键。李海剑对照疾控部门标准,落实“12335”防控措施,结合社区实际细化方案:以疫点核心区、警戒区的风险区域图,每划一条边界,她都要核实物业提供的平面图及住户底册,确保不扩大一户、不漏掉一户,将网格更加精准划分。
当风险区域管控示意图通过审核,李海剑的手指还在键盘上微微颤抖。这6小时里,只是喝了几口水也没上一次厕所,久坐原因,脚水肿严重,宫缩频率越来越密,李海剑深知,蚊子叮咬只在瞬间,数据慢一秒,风险就多一分,她用手揉一揉肚子继续工作。在当天晚上10点,她的办公桌上,一份画满格子的防控作战图,就是她用数据与责任为居民撑起的“防护伞”。
54岁的蚊媒消杀队队长刘利群,虽临近退休,但她仍保持着刚入职时的那份执着与细致,每天雷打不动坚守岗位,以积极的精神面貌对待每一天的消杀工作:每天7-9点、17-19点是灭蚊时间,她就每天早上7点准时到岗到核心区、警戒区督导消杀工作,监督企业、物业公司落实。9点消杀工作结束后,又马不停蹄监督卫生黑点清理,每晚收工前还复盘当日情况,确保每个消杀环节不留死角。她说:“我们社区面积大,一定确保每个网格都覆盖到才好。”这份坚持与韧劲也是许多基层工作人员参与防“两热”工作的真实写照。
在防控一线,总能看到这样的暖心场景:驻村队员帮助老人清理庭院积水,社区志愿者入户宣传,物业人员凌晨消杀公共区域,多支力量队伍共同深入村居各个角落,连日开展大规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重点排查卫生黑点......从大华村的深夜攻坚到牡丹、杜鹃社区的精准施策,从网格员的汗水浸透到孕妇的坚守不退,花城街的抗疫画卷正徐徐展开。这场战役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时代的答卷人。这些平凡身影汇聚成磅礴力量,诠释着“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